5/26/2007

牛津,古城的胸襟,歲月的韻味。

Radcliff Camera, Bodleian Library (逐步重修中), Oxford

五月十九日。

兩個小時多的火車,回到我最喜歡的一個城市,住在城內的一個友人,總說要離開又離不開,然而我在離開後,卻是來來回回,不斷地要回來。這城是歷史悠遠流長聞名於世,有人說這裡是英國的雅典,但對我來說這兒是我英國的家,牛津。

當人們都偏愛築在清清河水邊詩意優雅非常的劍橋,但我卻覺得別處都無法比得上牛津的雍容與氣度。離開車站,很快就迷失在一所又一所學院之間,巍峨高聳的尖塔,平衡有序的排列,細緻又莊嚴的雕刻,天才建築師的妙作,雄偉嶙峋的都座立在這裡,襯在陽光下,泛出歲月的老牆顯得金黃,信步而行置在其中的我,發現書中智慧的黃金屋,大概就是這回事,走進城裡比走進書中看得更清楚,更體驗到自己的渺小。

人們來到此城,大概就會被建築群所攝住,忘記了愛麗絲在城中夢遊,莎翁在附近寫下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劇目,名相邱吉爾在郊外的皇宮中出生,也忘記了小山之上還有另一群人住著,他們是另一所大學的學生,一間新興的大學。一山一河之隔,有人說山下的是貴族,山上住的是平民,這種想法毫不出奇,怎說上下的人文化也很不一樣。山下人閒時聽聽貝多芬巴赫莫扎特,山上聽的卻是港式情歌憤世搖滾;山下人晚上穿上華麗晚裝赴會,山上人就排隊前往激光的士高;山下人西裝整齊插著紅花進試場,山上人連夜趕讀牛記汗衣就闖進去。

從前在這裡住過一年,山上山下的我都認識,這種差異的確存在,但代表山下的比較優勝嗎?似乎不是。是山上的比較次等?更加不是。文化之別,看怕無法有優劣作一字之比較,山上新潮,山下傳統,如何取捨?實在為難。然而在學生聚會之中,上下同學說著自己的意見,互相學習交流欣賞,實為美事。自從牛津當年跟年輕滋事者鬧翻後,再沒有出現這種情況,是因為歲月讓她成長了,還是怕再出現另一個劍橋跟她一爭長短?

我相信是前者,憑著歲月的增長,內涵更是豐富,她容得下自己,也容得下別人,她默默堅守著珍貴的歷史,又一一接受著各種新事,在百年洪流沖擊下仍然站立得穩。這古城,不老,她是爾雅的婦人,春秋過後越發韻味;亦是架上的紅酒,年月後更發香醇醉人。

臨別依依,在牛津也來一次河上泛舟,問船家應站在船的哪邊撐,船家笑說:「那邊扁平一片的船面,是Cambridge end,輕彎微斜連著船艙的這邊是 Oxford end,你喜歡站哪邊也可以。」我二話不說,選了 Oxford end,除了是偏愛牛津的原因外,還因為站在船艙裡總比站在船面安全得多,我又何必要冒掉下水的危險?

5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當年去過的Oxford Story不知是否還在呢?

匿名 說...

在,一直都在。

匿名 說...

請你把你寫的英國城市開一個sina Blog,我嘗試幫你問問是否有機會出書呢﹗

匿名 說...

errrrr,>////<,謝謝你!不過呢…我一直都有放在自己的sina blog入面啊?還要開一個新的嗎?

匿名 說...

please send it to 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