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應同事每星期介紹一間小店,自此開始留心身邊的小店。
愈留意就愈發現小店的消失,要多走 好幾步才找到小店。
小店執吓一間,執吓又一間,取而代之的是連鎖店和大型商場,清潔整齊又有冷氣嘆,有什麼不好?回答之前,不妨先聽聽以下的故事。
英國把商業街叫做高街(High Street),無論大城小鎮,民居附近總會有一條零售店成行成市的高街。傳統上,鄉鎮地區的高街有當地特產的零售店,而郵局、教堂和市集都在高街上。後來,超級市場取代了許多高街的小店,而財雄勢大的零售品牌就進駐各地的高街,開設分店,例如:馬莎百貨和HMV,大大小小的美容店、理髮廳、咖啡廳、餐館和連鎖式的快餐店就愈開愈多,充斥了英國的高街。由於這些連鎖集團願意付出高昂的租金,於是逼走很多位於高街的小店。
根據官方統計,2012年上半年,英國平均每日有20家高街上的店舖關閉,全英國的電腦遊戲零售店減少了4成以上,玩具店也少了3成多。到2012年11月,全國14.3%以上的高街店舖是空置。
有市場分析家注意到在過去20年裡,具英國本土特色的店舖,例如:土產、手工產品等地方商品的零售店所剩無幾,特別是許多書店都關了門。那些都是令社區有人情味、有個性的元素,它們一旦消失了,就不容易重生。2008年金融海嘯,英國經濟衰退,連鎖業團一下子撤退,業主就算減租,小店都無力捲土重來。
這說明什麼?
就是連鎖企業只會看風駛陀,見哪裡有利可圖,就往哪裡發展。當經濟轉差,它們便毫不留戀地離開,當日那些專為旅客而設的珠寶首飾店、連鎖化妝品店,高檔消費品店、藥房,可以在短時間內崩壞。可是,被摧毁了的小店和社區經濟,卻不能復原,最後吃虧的又會是誰呢?
正在消失的,又豈止小店?墟市的街舖、舊舖都正被慢慢蠶食。 最近我跟拍攝記錄香港墟市情況短片『趁還有墟』的導演傾偈,他說上水石湖墟附近街道近年的營商生態,有很大的變化。自由行和水貨客帶旺了附近地區,舖租變得愈來愈貴,做街坊生意的小店,因為捱不住貴租,就逐一結業,於是藥房開到成行成市。有一次,他去藥房想買洗頭水,但店主話只有奶粉,他去了幾間舖頭才買到一支洗頭水。墟市的舖頭不是應該服務街坊嗎?為何街坊卻買不到所需的日用品?
經濟不會永遠向上升,要是有一天經濟環境變壞,今日的香港會不會是昔日的英國?
絹
延伸閱讀:
賺到盡
Spend money wisely
攞著數
突破DJ訓練課程 2012:成長
Little Post 一小步:趁還有墟
忽然文化:不識前瞻抗爭無用;社區生滅四季循環
英高街向服務業招手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